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建筑电气施工安装要点(2)

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使用套丝机套丝时,要求丝扣两次成型。套完丝后,随即清扫管口,使管口保持光滑,以免划破电缆。 管子的弯曲角度一般不大于90度。明配管弯曲半径不

使用套丝机套丝时,要求丝扣两次成型。套完丝后,随即清扫管口,使管口保持光滑,以免划破电缆。

管子的弯曲角度一般不大于90度。明配管弯曲半径不小于管子直径的6倍;电缆弯曲半径有要求的按电缆弯曲半径加工。同种型号的管材弯曲半径要一致。

电缆从桥架引下时,若使用梯架,电缆管的管口应伸到梯架下方。如使用托盘,若只是小电缆,则保护管可以从侧面配进托盘,钢管套丝,两面用锁紧螺母带紧,再戴上护口;若有大电缆,保护管配进托盘不能满足电缆弯曲半径,则在托盘上开孔,保护管配到托盘下方。同装置的配管方式应一致。

电缆管无论是沿管廊、平台或墙敷设都排列整齐,固定点均匀,用管卡将管子固定在支架上,距离不超过3米。其水平或垂直安装的允许偏差为1.5mm/m,全长偏差不大于管内径的1/2。

配管如螺纹连接,管端螺纹长度不小于管接头长度的1/2;连接后,其螺纹外露2-3扣。螺纹连接处涂抹电力复合脂。防爆区域必须使用防爆管件连接;

保护管引至设备处应不妨碍设备的拆卸。管口固定,如要求用防爆挠性管与设备连接,则管口要套丝。防爆挠性管应无裂纹、泪孔、机械损伤、变形等缺陷,防爆标志齐全。

保护管两端的管口需要密封,先将电缆周围用非燃性纤维堵塞严密,再填塞密封胶泥,密封胶泥深度不得小于管子内径,且不得小于40毫米。

除设计要求外,沿土、木、石结构安装的镀锌钢管之间必须保持其电气连续性,如需断开设置,必须在管段之间跨接接地线并与接地系统可靠连接。

电气线路与管道间最小距离(mm)


注:蒸汽管,当管道外包隔热层后,上下平行距离可减至200mm。

暖气管、热水管应设隔热层。


电缆敷设:

前期准备:

熟悉图纸,沿电缆敷设路径检查电缆桥架、电缆沟、支架、电缆保护管等是否全程打通,有无阻挡之处,熟悉各单元区域的设备位号和平面位置;

高处作业搭设好脚手架、敷设通道;

对运到现场的电缆盘进行编号。按实际敷设顺序编排出电缆作业表,根据设计和实际路径计算出每根电缆的长度,排出合理的电缆盘使用顺序;

检查电缆的线间及芯线对钢铠的绝缘电阻(中高压电缆还应进行耐压试验),检查结果进行记录。检查后,电缆终端及时密封防潮。

使用机械敷设的,安排好电缆敷设机、滑轮的位置,连接并调试好设备的电源、控制;

准备吊车甚至槽车,计划电缆进场顺序。

电缆放线架放置稳妥,钢轴的强度和长度与电缆盘重量和宽度相配合。电缆敷设时电缆从盘上端引出,防止电缆在支架及地面摩擦拖拉;防止铠装压扁和受机械损伤。

电缆敷设时排列整齐,不宜交叉,敷设到位后绑扎固定,在垂直线槽内固定时,固定间距不能超过2m,固定牢固。拐弯处不可绷太紧,有一定的松弛度。

电缆敷设过程中,不得扭曲、打结或被挤压,电缆的弯曲半径技术要求;

如电缆沿电缆沟直埋敷设,细砂垫层150mm厚,每层电缆之间铺设75mm厚细沙,最多敷设三层;在电缆沟回填之前,在顶层沙子(150mm厚)之上,要安装50mm厚混凝土砖块,砖块上全程覆盖直埋电缆警示带,以保护电缆避免遭受机械损伤。地下电缆线路和在拐弯位置进行标识,采用立柱或混凝土板做标志,标识“危险、地下电缆”字样。

电缆进入建筑物,穿过楼板及墙壁;可能受机械损伤的地方增加保护管;

电缆线路穿过不同危险区域时,必须采取隔离措施,两级区域交界处的墙洞填阻火堵料。

电力电缆在终端头附近留有备用长度;在制安终端头前将其用胶布密封,防水、防潮。电缆敷设完后及时穿管或加盖桥架盖板。

在电缆终端头、电缆接头装设标志牌;标志牌上标明线路编号,电缆型号,规格及起止点;标志牌能防腐,字迹清晰不易脱落,挂装牢固。

电缆敷设完后,根据电缆作业表、动力平面图、控制原理图和现场实际情况,检查、核对是否有需供电或参加控制的电气设备缺少电缆;每台设备的电缆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动力电缆的截面满足设备需要,控制电缆的线芯数满足控制需要;检查电缆敷设起点、终点的正确性。

检查每根电缆的绝缘电阻,确定在电缆敷设过程中是否有受损伤的情况。

检查电缆外径与设备进线口的配合情况。

文章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网址: http://www.xdjzdq.cn/zonghexinwen/2021/0616/978.html

上一篇:建筑电气设计|学习配线小知识,成为电气高手
下一篇:实物图+电气图纸讲解:教你学会看配电系统图,

现代建筑电气投稿 | 现代建筑电气编辑部| 现代建筑电气版面费 | 现代建筑电气论文发表 | 现代建筑电气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建筑电气》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