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造园对比手法对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借鉴意义探

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造园是属于中国本土的建筑学[1],我国的园林是世界的瑰宝。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量优秀的园林成为了历史中的昙花一现,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体会到园林的造园魅力,体

造园是属于中国本土的建筑学[1],我国的园林是世界的瑰宝。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大量优秀的园林成为了历史中的昙花一现,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体会到园林的造园魅力,体会到前人建筑组合的手法和外部空间处理的巧妙艺术与技巧。

园林的营造是古人对世界观与宇宙观的浓缩体现。造园手法即能体现营造的经验和技术,也能体现美学的探索与认知,更反映了古人对诗画般意境的追求和对精神境界的呼唤[2]。现代建筑类型发展种类繁多,传统园林工匠在现代建筑中的作用极其微小。但是传统造园手法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将其运用在建筑设计上。

造园手法的继承,并不是简简单单对形象的模仿,而是对传统园林造园手法的隐喻化处理,将传统建筑语言进行转化再创作,体现传统文脉,并将传统手法好的一面拿出来进行再创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美术学院的王澍曾经说过:“园林不只是园林,而是针对基本建筑观的另一种方法论。”[3]园林中的“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是与空间相关的造园手法。提取里面的关键字,“大小,虚实,动静”,不难看出对比手法是园林造园空间的基本手法。对园林造园对比手法进行解析,并将其转译成现代建筑空间营造手法,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方法有着借鉴意义。

1 造园的对比手法概述

1.1 空间对比

将两个具有明显差异的空间安排在一起,借用对比手法突出各自空间所具有的特点,是古典园林常用的空间处理手法。园林中空间布置具有自由性与灵活性的特点,空间形态的多变和过渡,使人们在观赏游园时的知觉体验丰富变化。由小空间进入到大空间,再由大空间进入到小空间,空间大小上的对比给游人心理与感官上带来的是不同的体验,由此循序渐进的将人们引入园林内。园林内的主要建筑,亭台楼阁之间是通过游廊来连接的。在古典园林中,廊属于杂式建筑,变化无常,一般为线性空间,呈细长矩形。而园林中的其他建筑,亭台楼阁等均属于正式建筑,一般为矩形。用廊来连接亭台楼阁等园林建筑,在平面上可以看出空间的大小变化,由此园林空间做到了收放自如,如图1。

图1 沧浪亭、留园空间大小示意图

留园的入口,则是一系列的空间变化,如图2。人们从大门进入后,首先进入的是方形空间A,紧接着看到小庭院B,再经过狭长廊道C,然后又是一个小庭院D和方形空间E,最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留园最大庭院,同时也是留园全园的高潮之处。通过一层一层的空间铺垫,由窄小到适中再到开阔视野,景观尽收眼底。在入口到全园高潮的这一系列空间的处理上,造园师并没有选择平铺直叙,而是选择了欲扬先抑的处理手法,将留园的景色由少到多的展现给游人。入口处空间的开合,明暗对比使人的游园体验感大大提升。

图2 留园入口空间示意图

在中国古典园林里,除了建筑空间对比之外,庭院空间也存在着对比。在进入园林主要景观庭院之前,总要经过一到两个小庭院,这样的小庭院起着铺垫承接的作用,同时也是在大庭院到来之前的预热,起着欲扬先抑的作用。因此,园林庭院空间的布置是层层递进的,当人们进入园林中,造园者必定在游园路径上设置起铺垫作用的小庭院来引导游人向前,隔墙与实墙的交替设置,将景色逐渐的渗透给游人,最终人们通过引导逐步来到全园景色高潮之处。起辅助作用的小庭院与主要庭院在空间上的对比,主要作用就是烘托主要庭院空间,如图3。

图3 留园、网师园、瞻园庭院空间对比

1.2 虚实对比

《浮生六记》曾指出:园林的妙处不仅在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4],实与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园林中的虚实对比体现在许多方面,从园内整体平面来看,建筑为实,庭院水景为虚;山为实,水为虚。就假山来说,突出为实,凹进为虚。从分隔构件来看,粉墙为实,门、窗、孔、洞以及廊子为虚,漏窗介于虚实之间,半虚半实。在园林中,没有单独存在的实,也没有单独存在的虚。

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词人像舞台设计大师一样,用诗词将庭院的无比幽深描绘出来,展现给读者。虚实是相对的,当虚与实穿插运得当,可以使园林空间内部产生层次感,景观相互渗透,可以增添庭院内部的景深感。从而使单一小空间在视觉上层次丰富,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庭院景观,即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文章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网址: http://www.xdjzdq.cn/qikandaodu/2020/0813/425.html

上一篇:对现代建筑电气照明系统节能性设计的探讨
下一篇: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电气投稿 | 现代建筑电气编辑部| 现代建筑电气版面费 | 现代建筑电气论文发表 | 现代建筑电气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现代建筑电气》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