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渡尽劫波犹在支撑故宫建筑600年屹立不倒的关键

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六百岁的故宫遇到地震,结果会是怎样? 2017年,在英国电视台第4频道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其中有一集是《紫禁城的秘密(2017)》(Secretsof China's Forbidden City),按照1:5的比例制作

当六百岁的故宫遇到地震,结果会是怎样?
2017年,在英国电视台第4频道的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其中有一集是《紫禁城的秘密(2017)》(Secretsof China's Forbidden City),按照1:5的比例制作的故宫模型在10级地震的测试中屹立不倒。
在这个抗震实验中,一次模拟持续30秒,随着强度上升,明显看到故宫建筑的斗拱结构开始受到拉扯。到了7.5级烈度,在强烈的摇晃中,墙体完全倒塌了。而到实验强度进入10.1级时,摇晃更加剧烈,但木构架依然耸立不倒。
片中一位外国工程师感慨: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天才所在。
强烈摇晃中,木构架依然不倒
有热心网友总结了故宫抗震的秘密:抗震的关键是斗拱,当地震发生时,屋顶与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层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此外,柱础由于没有埋在土里,也降低了地震中折断的可能性;内饰也是有抗震设计的,比如用长长的铁钩垂吊着的宫灯。
有资料称,地震研究所专家表示:“这铁钩上接屋顶上的铁环,下接着宫灯铁环。屋顶摇晃,铁钩由于反作用力会向相反方向摇晃,宫灯又会向铁钩反方向摇晃,左晃右晃,力量相互抵消,不会有大的摇摆。可见我们的祖先为了防风而设置的方法,在抗震中也会有巨大作用。”
精巧的结构
事实上,北京处于地震活跃带附近,六百多岁的故宫确实抗过了200多次地震,即使在1976年令北京很多现代建筑倒塌的唐山大地震中,也没有受到大的损害。
这种令外国瞠目结舌的成就,其实来自于古代工匠在建造紫禁城时,采取的富有智慧的抗震措施。六百年前,工匠们没有地震科学和现代物理的理论,靠什么想出这样的木构奇迹?靠的是世代相传的营造法式和对建造工艺的极致追求。
1402年,明成祖朱棣从侄儿建文帝手里夺得皇位后,就一心想回到自己居住多年的根据地北京。一场浩大的工程于是拉开了序幕。
朱棣派出大臣,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为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大批木料砍伐后,会沿金沙江、长江,再通过京杭大运河北上进京,京杭大运河上会上演“漂大木,蔽塞水面”的壮观场面。
纪录片中的“漂大木,蔽塞水面”想象图
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艰辛。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重200多吨,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为了把它运到紫禁城,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才送到宫里。
永乐十五年,朱棣开始从南方调集大量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兴建宫城。这片宏伟的建筑群的总工程师据说是永乐年工部侍郎蒯祥。
蒯祥画像
蒯祥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卒于成化十七年,苏州吴县香山人。当时,进京的工匠中有一个香山帮,都是吴县香山人或其门徒。他们往往擅长木工,其中又不乏出色的泥水匠、漆匠、石匠、堆灰匠、雕塑匠、彩绘匠,蒯祥是香山帮匠人的头领。这些聪明智慧的南方工匠将江南的细腻精巧与北方的大气恢弘结合在一起,琉璃金砖,苏州彩绘,精巧的榫卯工艺,传统的汉制营造技艺,充分展现在宫殿建造上。
纪录片《故宫》截图
古代宫殿基本是木结构,有大量的木工操作,而且一般不远万里,从全国运来的上好木材十分稀缺。木工一斧下去就没有反悔的余地。蒯祥的父亲为了提高他的技术,让他垫着青石板在两分板上凿门榫,凿榫眼原本需要斧头和凿子,但由于木板较薄不容易掌握斧头劈下去的力道,用力过猛就会直接凿穿木板,凿子与下面的石板相碰撞,而使得凿子被绷坏。蒯祥思忖过后,直接用斧头来凿木板,逐渐练成了“心到意到斧到”的境界。

文章来源:《现代建筑电气》 网址: http://www.xdjzdq.cn/zonghexinwen/2021/0622/995.html

上一篇:哈尔滨这条街道火了!建筑充满欧洲风情,被誉
下一篇:高端艺术殿堂 西海岸又一地标性建筑7月揭开神秘